【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科普盛宴”讓公眾“遇見科學、預見未來”
火星上的聲音與地球上相比有哪些不同、最新一代龍芯有什么特點、機器人技術怎樣改變世界、人類祖先的祖先哪里來、地球也有冰箱嗎……這些令人好奇的問題,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舉辦的一場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上,通過豐富多彩的專家學術報告和展品現場演示,公眾都能“遇見科學”找到答案。
5月13日至14日,2023年中科院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如期在該院全國百余個院屬單位同步舉辦,近百處天文臺站、植物園、博物館、野外臺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如約向社會開放,帶領公眾一起“遇見科學、預見未來”。
計算所龍芯教學機器人可實現多樣功能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2023年公眾科學日以“科幻點燃科學夢”為主題,向公眾科普展示“一生一芯”計劃、最新一代龍芯、人工智能自主設計芯片等十多項科研成果。
該所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帶來“一生一芯”計劃——“讓每個學生可以帶著自己設計的一顆處理器芯片畢業”,希望通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機制來降低芯片設計門檻,為中國芯片和計算機系統等領域人才培養體系探索新的思路。
該所微處理器研究中心帶來最新的龍芯3A5000處理器和龍芯教學機器人,龍芯教學機器人是龍芯教育致力于打造中國STEAM教育平臺推出的K12教育階段機器人教學的智能產品,基于龍芯機器人主控板,可實現循跡、避障、語音識別、人工智能等多樣功能。
該所智能處理器研究中心、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泛在計算系統研究中心、網絡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分別展示一種新型人工智能算法、0門檻開發機器人、智能人臉畫板、智能知識問答機器人等科普項目。其中,借助計算機及人工智能技術,智能人臉畫板讓“神筆馬良”的故事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中科院計算所還開展適合青少年的計算思維小講堂和科幻點燃科學夢小課堂兩種類型6個科普講座,以及頗受青少年喜愛的神計妙算科幻游、科幻解密尋寶兩個科幻主題的科普游戲活動。
“自動化之光”揭開人工智能神秘面紗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第十九屆“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日活動上,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最新發展成果,與公眾一同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
在科學展示、科學體驗、互動展演環節,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類人人形機器人、智能博弈、類腦智能等重點科研方向,生動展示人工智能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成果,包括介紹以全棧國產化基礎軟硬件平臺為基礎打造的千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類人人形機器人;體驗行人多特征識別系統、非接觸式視頻心率檢測、虹膜人臉識別、人機交互系統、人工智能繪畫與攝影以及“火焰”場景體感互動等項目;了解腦網絡組圖譜、腦功能檢測儀、智能駕駛等前沿進展,從不同角度帶領公眾探究人工智能技術奧秘,開啟科學之旅。
在科普講座環節,中科院自動化所科研人員為公眾帶來《人工智能與人機博弈》《機器人技術改變世界》《智能科學探夢》3個主題報告。《人工智能與人機博弈》報告講述人機博弈的發展歷程與前沿成果,展現出人機博弈的應用和未來發展。《機器人技術改變世界》報告講述機器人科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機器人與人類的差別和局限,并舉例展示人工智能在太空研究、醫學、教育等各種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科學探夢》報告通過“智能機器人認知啟蒙”和“編程思維啟蒙”兩大知識體系,從智能科學的“機器為什么會有智能”和“機器人會如何思考”這兩個方面,啟蒙兒童認知人工智能的本源,培養兒童對未來人工智能世界的興趣。
《來自火星的“掌聲”》探索火星聲音奧秘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公眾科學日活動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展示、科普報告、科普劇、科普相聲、科學實驗、科普視頻展映、趣味知識問答等活動,旨在讓更多公眾感受聲學世界的奧妙和獨特魅力。
在科普報告環節,《神秘的水下聲世界》從海豚的發聲原理出發,講述水聲學的發展歷史、應用和具體研究內容,并介紹中科院聲學所實驗室開展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有趣的氣泡》則帶領公眾走進微觀世界,認識動物界、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各種有趣的氣泡,領略它們平凡中的神奇。
中科院聲學所赫茲科普社推出《來自火星的“掌聲”》科普相聲,帶領公眾認識火星上的聲音與在地球上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火星上的聲波有什么特別的用途?探索火星上的聲音奧秘。該所研究生們則帶來科普舞臺劇《聲·援》,講述在搜救過程中的聲學知識。
中科院聲學所40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還現場介紹中國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指向性揚聲器、超聲導盲儀、利用喇叭降低煩惱噪聲的有源消聲器、外科大夫的手術利器——超聲手術刀、超聲相控陣無損探傷儀、聲表面波超快微型氫探測器、無線無源的聲表面波溫度/應變多參數傳感器、聲表面波結冰傳感器等聲學儀器,通過實驗演示講解其中的科學原理。同時,《中國萬米載人深潛》《印度洋科考視頻》紀錄片也在公眾科學日活動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