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專家探討AI如何賦能科研 院士呼吁培養π型“復合型人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瑞璇)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主辦的AI4S(AI for Science)研討會在北京順利舉辦。150余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同仁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對科學研究的賦能作用。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信息科技處處長付廣義表示,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場科研范式的深刻變革。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的技術研究深度融合,可以顯著加速科研進程,為探索未知科學領域開辟了全新路徑。因此推動AI4S的發展對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戰略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陳熙霖表示,AI4S作為一個高度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可以為數理、化學、生命、材料等多個學科賦能。人工智能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促進技術發展的有效工具,希望通過這次大會為中國的AI4S向前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在題為“有關AI4S的一些認識問題”的主題報告中結合AI4S的一些成功案例,對比人類對微觀粒子量子力學的解釋,提出可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可解釋性”的定義,要在預測性和解釋性權衡。針對人們對AI系統自主性增強而導致失控問題,他指出必須對自主和可控設立一定界限,實現“有限自主、可靠可控”的智能系統。他還呼吁要培養同時懂計算和懂專業知識的π型“復合型人才”,在相關學科的教育中應加入更多計算機和AI課程。
陳熙霖預測,AI4S將逐步從通用大模型的簡單應用向大模型特定學科垂域化應用、面向特定數據和科學任務的AI設計、面向非自然語言類科學大數據的AI設計直至AI主導的科研全流程增強等方向逐步深入。他還指出,AI4S的最佳應用模式應該是人機協同或人智協同,并分析了AI可能超越人類科學家的維度、深度、記憶等八方面優勢。最后,陳熙霖還介紹了計算所近年來多個研究團隊完成的19項與AI4S相關的成果,涉及AI賦能醫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以及芯片自動化設計和算力平臺技術。